上海做网站 上海网站建设
通知公示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别了,中心城区回收站点?
更新时间:2012-06-28 浏览次数:1657
 

     随着最后一家正规的废品回收站关门,静安区成为上海市第一个回收站点退出市场的中心城区。

    偌大的中心城区就容不下一个小小的回收站?其他的中心城区会不会步静安区的后尘?要回答这些问题为时尚早。但是,有一个不能否认的事实就是中心城区的回收点的数量在不断地减少,有的区只剩下2-3家了。难道在不久的将来.人们真的会无奈地叹息:别了,中心城区回收站点?

.    要强调的是,退出中心城区回收市场的只是已注册登记正规的回收站点,而那些非正规的(暂称为“游击队”吧)则是逍遥的很呢。这也是目前回收站点生态结构的一个现实状况.这厢边是正规的回收站点在不断地萎缩,那厢边却是在中心城区偏隅的弄堂旮旯,地摊式的回收就地分拣的现象屡屡可见。令人烦噪的通过录音喇叭播放的回收吆喝声在街头巷尾也不绝于耳,这一道中心城区的风景线与国际大都市的形象实在是太不协调了。

     对于产生上述问题的原因,有媒体记者在相关的报道中作了分析,很有意思也不无道理。笔者有感而发也想跟进再谈几句。

     第一,是受制于土地资源的紧缺。确实,因市政建设或其他原因导致回收站点关门后要在中心城区再寻找到一家合适的网点开展回收实在是太难了。即使找到了,周边的居民和所在区域的政府有关部门这两道坎也是很难过去的。不过,资源的最

     大握有者是政府,只要中心城区的当政者秉持有必要配置回收站点的意识,或者能将再生资源回收站点的建设作为一项硬的指标与他们的政绩考核挂起钩的话,那么,不可能的事就成为可能,没有网点就会变有。常识告诉我们,凡是政府决意要办的事没有不成功的。当年,正是由于将回收站点建设列入市政府12件实事之一,由“民有所呼”推动而发生在2003年的回收网络建设的故事不是很成功很精彩吗?

       土地、网点是一种资源,存在于社会的“游击队”何尝不是一种资源?问题是用何种方法,通过什么途径对“游击队”进行改造利用,兴利除弊为保护环境节约资源所用。时下,有的城区对“游击队”开展了整合,这是一种有益的尝试。但愿这样的整合不要只挂上了一个名,就使不正规编成了正规,不合法变成了合法。

      事实说明,在资源紧缺的情况下,就要发挥“有形之手”的作用,让有限的资源得到合理的配置,在中心城区解决好回收站点的配置与土地网点紧缺的矛盾。

      第二,是市场的无序竞争。岂止是无序,还是不公平的竞争。由此造成正规的回收企业在竞争的许多方面处于劣势地位。在当下的市场环境和现行的财税政策下,一些回收企业关门倒闭也不奇怪。“正规军”敌不过“游击队”这是行业的“杯具”。

     回收市场种种乱象的产生有体制上的差异,也有制度的不健全,更有市场监管的缺失和正规企业在政策上得不到有效的倾斜。所以,要让在中心城区已是少的可怜的回收站点能把根留住,关键还是要靠有政府的给力政策,出手整治市场,通过“治典”重构再生资源回收市场的生态,让市场回归公平、有序、健康。人们完全有理由相信政府管理层决并不会漠视“劣币驱良币”的现象发生和长期存在下去的。

      第三,是租金上涨且被认为是主因。笔者认为,网点租金上涨是正常的。商品房包括商铺以及其他生产、生活要素的价格都在涨,租金哪有不涨之理?但为什么高昂的租金“游击队”能抗住,而正规企业却承受不了呢?问题就出在正规企业的负担太重,既要缴这个税那个费,经营成本又不断在增加。这都成了企业难以承受之重。而这一些对于“游击队”来讲都不是个问题。所以本小利微的正规回收企业的经营者只能望网点兴叹了。

     中心城区的回收站点在歇业关门,数量在萎缩,但中心城区的再生资源的量并不会与此形成正相关,问题是中心城区的再生资源将通过何种渠道流向社会实现再利用?笔者认为,这正是为什么中心城区回收站点的问题会引起社会的关注,媒体会连续两天加以报道的重要原因。

      可以让“游击队”回收。这是一种途径。如果是这样的话,那我们不禁要问,由“游击队”参与社会回收而管理又缺失,那有关报道中所言的回收过程中产生的各种“坑爹”的行为和现象又如何避免?要不要通过“法治”使市场更加健康规范?

     可以通过“在线收废”途径开展回收。这也许是目前被广泛认同的一种意见。但是,我们不能忘记,这种通过虚拟网络开展回收的模式是以实体回收为依托的。如果离开了实体回收,那么“在线收废”就有一个“皮之不存,毛将焉附”的问题了。

      也许有人会说,可以舍近求远叫毗邻中心城区的其他回收站跨区域开展上门服务嘛。这话不错,但如果违背了便利和经济的原则,良好地愿望只能是一厢情愿,因为回收站毕竟是一个企业,它是要靠利润来支撑其存续和发展的。目前,“在线收废”可是一个没有盈利的买卖啊。

     事实上,由于中心城区回收站数量在不断地减少,“在线收废”已经出现了“断链”的尴尬的局面。我们总不希望看到政府倡导和支持的“在线收废”成为“收废占线”收废“死机“吧。

     笔者浸润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几十年,一直对回收站点的建设十分关注。想当初,回收网点建设搞的热火朝天,看如今,一家一家在关门,真让人唏嘘不已。

     国务院办公厅下发【2011】49号文中明确地将完善回收处理网络作为建设完整的先进的废旧商品回收体系的一项重要任务。国家商务部、上海商务委员会都对城镇的回收站点的配置提出了规范化的量化要求。但愿上海的中心城区不是一个例外,成为回收站点设置的一个“盲区”。“办法总比困难多”,希望各方面共同努力,创造条件,给回收站点在中心城区留有一席之地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