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市实施废旧衣物回收试点以来,广大市民、环保企业积极参与,取得了初步成效。然而,要让旧衣物真正实现循环流通,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从回收箱进驻居民小区,到让居民养成良好的旧衣物处理习惯,从严格管理旧衣物流向,到旧衣物的分拣处理,从个别小区的试点,到旧衣物回收的全面推广……其间,还要跨过众多技术、管理及观念上的“门槛”。
解放日报报今起推出《旧衣物如何走通循环路》系列报道,通过跟踪“一件旧衣物”的回收再利用,直面旧衣物回收所面临的瓶颈与困难,共同探讨解决问题之道,以期打通旧衣物回收这条循环路。
“小区门口怎么有只 "大熊猫"?”近日,南码头街道民丰佳苑的居民发现小区里多了一个新玩意儿。
其实,这只表情有点“萌”的“熊猫”是一个旧衣回收箱。废旧衣物回收,是本市生活垃圾分类试点内容之一。自去年5月启动,全市已有900多个小区安装了近1000个回收箱。旧衣物回收,实施情况怎样?这些昔日被弃之不顾的旧衣物,又将如何踏上循环路?记者为此展开调查。
在民丰佳苑门口,记者看到了这只“大熊猫”:高约1.8米、宽1米、厚0.8米。“大熊猫”的鼻子是回收箱的把手,居民只要拉下把手,把整理好的旧衣物放入托盘,合上后衣物就会掉落至筒内。“大熊猫”的肚子上有一个带锁的回收门,收运人员会定期开箱,把回收到的衣物清理出来。旧衣投放处还有一块挡板,“只进不出”保证了居民投放衣物的安全,也避免了雨水等将衣物弄脏。
“就这样轻轻一推,衣服就进去了。”说起这只“大熊猫”,居民王蓓英很高兴,“过去家里的旧衣服除了捐赠没有别的回收渠道。当做垃圾处理掉,又觉得可惜。现在,旧衣、旧鞋、旧包都能随时整理,随时放进这个专用回收箱。”王蓓英的儿媳住在马路对面的小区,听说有了个旧衣回收箱,也立马整理了两袋旧衣服送过来。
不仅在王蓓英家,上海每天“生产”的旧衣服可达数百吨,一年“生产”旧衣达13万吨,约占生活垃圾三成左右。在此之前,这些旧衣物也像王蓓英家的一样,只有两条出路:七八成新的旧衣物通过民政或慈善渠道捐往灾区或贫困地区;剩余的则由居民自行处置,少部分堆在家里让人 “生烦”,大部分被当作垃圾扔掉。
随意丢弃的衣服,会对环境造成污染。“衣服大多由化纤构成,可降解性差。衣服经过了织布、漂染等多道工序,再由消费者穿过后都会产生污染。”从事旧衣物分类、整理及调剂综合利用的上海缘源实业有限公司,承接了本市的旧衣回收项目。“最早进驻社区的回收箱,不是现在的"大熊猫"形象。”公司总经理杨膺鸿说,旧衣回收箱曾有三变。最早是一只蓝色的铁皮箱,日晒雨淋后就锈迹斑斑,不少市民将该铁皮箱误认为是垃圾桶;后来设计了一只带有帽子的卡通造型回收箱。但有居民反映,卡通造型的帽檐会碰到居民头,不方便。几经修改,最后变成现在这只“大熊猫”。如今,这只卡通形象深受大家喜爱,回收衣物数量明显增加,运收周期也从此前的15天缩短至5至7天。
东方佳苑,是南码头街道试点旧衣回收的另一个小区。10月29日下午,佩戴挂牌、身穿蓝色工装的回收人员打开箱子,里面已放满衣物,有的用塑料袋包裹,有的用绳子捆着,有的被直接投入……开锁、打包、称重,工作人员将旧衣物取出来,装入回收袋,并一一称重记录:一共72公斤衣服,还有4公斤鞋。“今天算少的。”回收人员说,换季时节回收的旧衣更多,“一个回收箱可容纳80公斤的旧衣物,最多时可收到100多公斤”。
“有了这些回收箱后,居委会的工作量也减轻了。”斜土街道肇清居委会狄文玉说,以前居委会组织居民捐赠衣物,居民将衣物送来,居委会还要整理、打包,“现在居民会定期将整理好的旧衣物放进回收箱。”肇清居委会17个小区一共放了13个旧衣回收箱。“旧衣回收既可以帮助有需要的人,又可作环保处理,节约资源,一举多得,这是好事。”居民们说。
不过,更多居民想了解,回收的旧衣物会流向哪里?环保处理后的旧衣物最终作什么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