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生资源占到总体资源的50%到70%,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30%以上。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循环产业就不能成为经济的主流,也不能推动经济转型。
“哇,好大一块金砖。”“是纯金的吗?”展台上的金砖就像一块吸铁石,紧紧地抓住参观者的眼球。
你或许不会想到,这是发生在一家环保企业办公楼里的一幕。
对于每一位来到荆门格林美公司参观的客人来说,最引人注意的并不是大厅荣誉墙上的一块块牌匾和证书,而是展示台上光彩夺目的几块金砖。
更令人惊讶的是,这些金砖全部出自他们的电子废弃物拆解线。“按照现有产能,一年最多可以分解出2吨黄金、20吨白银。”格林美副总经理周继锋告诉《支点》记者,公司为此还开设了一个专门的金库用来储存黄金。
黄金仅仅只是这家上市公司拆解废旧电器后生产出的众多产品中的一部分。去年,格林美从电脑主板、手机中提炼出黄金、白银等贵金属,从电池中回收钴、镍等20多种金属工业用料。正如董事长许开华所说的,电子垃圾是一座隐藏在城市里的矿山。
稀缺资源的回收商
“手机里最值钱的是线路板,这里面含有千分之三的黄金,即便是山寨机的电路板,含金量也有千分之二。”周继锋一边领着记者参观荆门格林美工厂,一边兴致勃勃地传授“取金”之道。
这是一个有着十几栋厂房的大工厂,每一个车间负责不同产品的回收和处理,工人们则在先进的拆解线上流水作业。
“我们的作业规范水平,堪比国外先进企业,甚至可以跟海尔这种正向制造企业相媲美。”周继锋表示。
记者看到,一台台旧冰箱在流水线上移动,工人卸下辐条和压缩机后,被送进了一台轰鸣的机器里,从监控录像中可以看到,不到一分钟,一台冰箱就被打成一堆碎片。
碎片通过流水线,进行磁选,把金属和塑料分开。再通过涡流分选等一系列程序,冰箱的主要原料,铝,铁,塑料等,都被回收,甚至可以通过光学手段,分开不同颜色、材质的塑料。
令人印象深刻的是,在一个偌大的炼铜车间里,周继锋指着车间里一堆堆铜板向记者介绍,格林美一年从电子垃圾中炼出的铜达3万吨。在湖北省内仅次于大冶,是第二大“铜矿”。而这只是格林美在提炼金、银、钴、镍等的过程中所产生的副产品,因为这些比铜更有价值。
以钴为例,它可以用于钻头、汽车发动机,甚至穿甲弹。
“以前全部靠进口,现在我们是全国第一大钴粉供应商。”周继锋说,格林美打破了国外公司长期垄断技术的局面,成功支撑中国50%以上的市场供应,成为力拓等世界知名企业的战略供应商。
格林美正一步步朝着“稀缺资源的供应商”的目标迈进。
从“以旧换新”到处理基金
三年前,从推行“以旧换新”开始,国家先后实施定点回收、财政补贴、基金补贴等一系列法律法规,认证了一批规范的回收企业与定点拆解处置企业,80%以上的报废家电定点处理。
去年7月,《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基金征收使用管理办法》正式执行。根据办法,基金的补贴标准为:电视机85元/台、电冰箱80元/台、洗衣机35元/台、房间空调器35元/台、微型计算机85元/台。
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应当按照规定履行基金缴纳义务。其中电器电子产品生产者按季申报缴纳基金,进口电器电子产品的收货人或者其代理人在货物申报进口时缴纳基金。
“在家电回收方面,现在基本上理顺了利益链条,实现了环保处置。仅用三年,中国就走完了美国、欧盟、日本走了十几年的路。”一位业内人士告诉记者,处理基金的出台,引导了电子废弃物回收从无序化到有序化,再到定向流动、定点环保处理的一个转变。
回收和拆解的门槛也在一步步提高。处理基金实行后,取得废弃电器电子产品处理资格的企业在全国只有50多家,比“以旧换新”时期少了一半。
尽管如此,环保行业的利润也并不像其他行业那么可观。以旧家电为例,过去一台电视40块可以买到,现在可能要70多块。按照补贴标准,处理企业仅仅只能赚到15元的差价。
格林美公布的2012年度年报显示,公司2012年实现营业收入14.18亿元,同比增长54.41%;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1.35亿元,同比增长11.69%。电子废弃物成为格林美新的增长点。去年,格林美电子废弃物创造的营收从2011年的6075万元爆发增长至1.89亿元,增幅达211.24%。
北上走扩张之路
对于格林美董事长许开华来说,湖北不仅是他的家乡,也是其事业的福地。
“为什么我们从深圳到湖北,可以做起来,这跟湖北重视环保产业确实分不开。”许开华在接受本刊记者专访时表示,格林美的运气非常好,从最初在荆门建设产业基地,再到2010年挂牌上市,格林美刚好赶上了国家政策的“春风”。转入发展的快车道后,格林美围绕武汉城市圈,几乎把全部资金都投入到构建“城市矿山”资源开采模式的探索试验中。
如今,“城市矿山”模式成功跨过试验期,正在一步步向外推广。
据悉,格林美全资子公司荆门市格林美新材料有限公司拟投资10亿元,建设天津城市矿产循环产业园。项目拟选址天津子牙循环经济产业区,建设期为2013年1月至2015年12月。
据公告,整个项目将建设年循环处理废旧电子电器产品5万吨、废旧线路板1.2万吨、废五金10万吨、废旧灯管3300吨、报废汽车与废钢25万吨,以及建设国家级城市矿产资源技术研究中心,成为技术领先、环保先进、面向世界的国家级城市矿产资源循环经济园区。
此前,格林美已在广东、江西、湖北、江苏和河南建成循环产业园,形成以中部为中心,连接南北、东西的城市矿产资源循环产业布局。
有券商分析人士指出,天津产业园建成后,格林美的循环产业将辐射环渤海经济圈三省两市,有利于进一步拓展公司规模,提升公司经营业绩。经公司测算,项目正常生产年份销售收入达 33 亿元,税后净利润总额约1.5亿元。
目前,天津子牙园区共有企业183家,从事废线缆、废金属、废五金、废机电产品处理的中小型企业占据了园区内企业的绝大多数。但是,园区内除了两家企业稍具规模外,其他大多数企业在产业发展方面仍处于较为初级的阶段。
东兴证券的一份研报指出,从格林美计划在子牙园区投资的四大项目来看,也属于国内循环经济领域较为先进的细分领域。高技术含量、大型化、综合化的企业正是目前子牙园区整体升级所必须的企业。与此同时,公司也将可以借此切入循环经济发展相对滞后的北方市场,双方合作将是“双赢”的结果。
迎接汽车报废高峰
在电子废弃物回收产业的布局中尝到甜头后,格林美现在又开始了新的布局,就是汽车拆解业。
去年,格林美在湖北取得报废汽车回收拆解方面的资质许可。与此同时,格林美先后在江西宜春、湖北武汉及仙桃等地建立汽车精细拆解基地,正在完成汽车拆解布局。
根据格林美的规划,这一“城市矿山”产业链包括三大体系:钴镍钨稀有金属资源、报废电子电器资源、报废汽车综合利用。
东兴证券的研报分析指出,报废汽车中含有72%的钢铁、11%的塑料、8%的橡胶和6%的有色金属,基本上可以全部回收利用。而2015年,国内将迎来第一次汽车报废高峰,预计年报废汽车量将首次超1000万辆。
按照1000万辆报废汽车计算,这些汽车中含有的钢铁综合相当于宝钢2011年全年粗钢产量的25%,含有的橡胶相当于2011年全国进口天胶的57%。到2020年,国内汽车年报废量将达到1500万辆,以此计算整个市场价值将达到千亿元。
格林美已经准备分食这块“大蛋糕”,包括天津循环产业园在内,多个相关基地及产业园正在投资兴建。
“2015年国内汽车拆解进入高峰期后,该业务有望成为格林美业绩增长的主要来源。”一位券商分析人士称。
谈到报废汽车的回收,许开华表示,现在的家电处理基金,还需要延伸补漏。“电话、手机都纳入进去,将来对汽车也要延伸进去,把一切污染物都尽可能地纳入进去,灯管、电池,都要生产者付费,形成良性的循环。”
汽车拆解领域同样竞争激烈。据了解,汽车拆解正引来越来越多资本的关注。天奇股份去年与德国老牌汽车拆解公司ALBA达成合作,欲在中国汽车精细拆解市场大施拳脚。而在此之前,格林美、南方建材先后宣布进军汽车拆解市场。
跨界运输遭遇瓶颈
不过,北上天津,似乎也是格林美的无奈之举。
从规模上看,格林美目前是全国最大的“电子垃圾处理工厂”,也是以家电循环为主营业务的唯一上市公司,专门处理废旧电子电器,武汉一半左右的旧家电和旧电池,均由该公司回收处理。
即便如此,格林美依旧面临着“吃不饱”的窘境。废弃资源回收量成为制约公司提升规模的一大瓶颈。
“我们每年可以拆解200万台电视机,但是只能回收50万台,规模化和集约化的优势无法体现。”许开华说。
记者了解到,格林美2012年废旧家电拆解总量130余万台,与2011年基本持平。据估算,目前荆门、武汉、丰城三个基地总拆解能力可达到400万台以上,拓展回收渠道和回收量仍是其下一步提高生产规模的关键所在。
产业园遍地开花,许开华却有一种手脚被束缚住的感觉。
“环保产业必须有高的门槛。但同时,政府也要放开环保市场。”许开华认为,一方面,作为资本密集型与技术密集型产业,环保产业不是任何一家企业都可以做。另一方面,只有优势企业通过大规模的投资,起到龙头示范作用,才能推动中国环保产业快速发展。如何发挥优势企业的作用,让有优势的企业放手去做,应该成为政府思考的问题。
许开华告诉记者,荆门的基地可以辐射周边300公里,现在却“吃不饱”。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政府审批太多。比如,从江西拉一车废线路板到湖北来,先要到江西省环保部门申请,由他们开一张函到湖北环保部门,经对方同意后,他们才能运,一来二去,过去了几个月。
“这样一来,我们就得考虑到辐射半径的问题,在武汉建一个产业园,在南昌建一个产业园,在天津建一个产业园,就地取材。”许开华说,欧洲不一样,只要符合欧盟绿色法案,欧盟范围内都可以取材。
亟待产业标准出台
尽管循环经济潜力巨大,但是,在中国仅仅只是起步。
一个不争的事实是,目前国内95%的再生资源循环企业停留在“捡废品”的传统水平,在技术方面属于“三无”,无研发部、无专门研发人员、无研发经费支出。
不过,和几年前相比,“游击队”横行的局面已大有改观。那时,小巷子里到处可以看到家电被“开膛破肚”,垃圾碎了一地。曾有海外媒体拍摄广东一个专门收电子垃圾的村子,称之为“世界上最脏的村庄”,将其列为电子废弃物处理的负面典型。
这给早年曾在日本做过访问研究的许开华留下了难忘的印象,“在资源的再生利用方面,中国要向近邻日本学习。”
在许开华看来,中国的废弃物资源市场要想发展壮大,成为宏观经济的产业支柱,还需要走很长一段路。“就以垃圾分类来说,日本的垃圾分类做得非常好,我们的垃圾分类还没有真正意义上的推行。”
众所周知,日本不是一个资源丰富的国家。但是,循环经济使日本成为铜铝金银等主要资源的世界前五大富产国,支撑起日本二战后的经济腾飞。如今,日本实现了整个制造业的清洁化,主要资源循环率超过85%以上。“再生资源应该起码占到总体资源的50%,甚至70%,对国民经济的贡献达30%以上。这也是国际上的标准。”许开华说,如果不能做到这一点,这个产业就不能成为经济的主流,也不能推动经济转型。
国家发改委能源研究所研究员姜克隽在接受《支点》记者采访时表示,电子产品在废弃的过程中对环境产生了非常大的影响,比如电视、电冰箱等。所以,废旧家电拆解回收,这个方案重点不是在能源问题,而是清洁问题。
“这样对能源可能就有好处了,拆解的过程中把很多原材料回收过来再利用,这是一个附带的效应,但这并不是它核心的。”姜克隽表示,欧盟在这方面做得比较好,因为欧盟的许多企业本身就很注重环保。
姜克隽说,中国现在也开始在做,强制性地由制造企业,或者由消费者来支付这个成本,这样就能把这个产业做起来。“只不过现在我们处于一种起步阶段,碰到一些困难,包括监管的措施,你到底拆解是否彻底,拆解过程中是否环保,我们需要一些标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