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 |
技术、认识和价格:再制造产品能否越过三大壁垒 |
更新时间:2013-09-06 浏览次数:1441 |
 |
|
日前,国家发改委等五部委发布《再制造产品“以旧换再”试点实施方案》。 根据五部门通知,试点工作先从少数试点企业及个别再制造产品开展,并视实施情况逐步扩大试点范围。2013年,暂以汽车发动机、变速箱等再制造产品为对象。该项工作力争通过建立严格的再制造质量保证体系,规范再制造企业行为,鼓励消费者直接参与并推动再制造产业化发展,培育健康良好的再制造市场。 外界预计,国内再制造业空间巨大,预计到2015年,再制造行业总产值有望达到1500亿元。但现实是,想要切分再制造这块大蛋糕,并不太容易。 根据三一工程机械再制造公司介绍,其再制造主要从失效零部件增材和性能恢复两个方面实现,目前已采用机加法、变形法、粘修法、电刷镀、喷涂法和表面熔覆等技术使失效零件达到或接近新零件的性能。但据行业人士介绍,在关键核心零部件上,想要达到与原有新品相同的质量和性能几乎不可能。 另一位机械终端用户亦表示,“再制造已经接近于成品制造了,有些工序的工艺反而要求更高,国内很多企业想做再制造但技术跟不上。”据了解,一般物品在制造时可以随意成型,但再制造要在磨损的基础上补充材质进行维修,要有技术参数和工艺支持。 事实上,再制造迟迟没有实质性发展,原因远不止技术层面的制约。“以旧换再”的模式在欧美国家已经很成熟了,但国内普遍将再制造产品认为是二手货翻新的东西。 目前,工程机械市场上再制造产品的价格大概是新机的80%。但在这一价位下,终端用户对新产品的接受度远远要高于再制造产品。“很多用户对再制造机械的性能存在着一定的疑虑,他们有时候宁愿多花钱也要购买新机。”行业人士称。 目前,再制造多涉及汽车设备、矿山设备、机床设备、工程机械设备,对技术、资金、人才要求较高,行业进入门槛并非普通企业容易迈过,这在很大程度上制约了该行业的健康发展。如何迎接未来 “以旧换再”的巨大发展机遇,推动我国装备制造业、工程机械加工业等产业升级,是需要深入研究的重大课题。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