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做网站 上海网站建设
通知公示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废旧车辆回收“断链” 城市“新垃圾”处理遭遇困境
更新时间:2013-11-05 浏览次数:1453
 

  街头巷尾、居民院内,常常可以看到这样一幅景象,一辆满是灰尘、破烂不堪的汽车被遗弃在角落里、便道上,人们形象地称之为“僵尸车”。挡道、占地、影响环境、安全隐患……这些碍眼又碍事的“僵尸车”令居民烦恼,也令小区管理者头痛。交管、物业、城建、市容,看起来哪个部门都能管,但事到临头,谁都管不了。这些被遗弃的“僵尸”,就这样长年累月地在那里腐蚀、分解,形成了城市中的“新垃圾”。

  物业很为难

  永乐苑小区停着一辆“僵尸车”,据居民介绍,这辆银灰色的面包车已经在这里停了三年多。无牌、三个轮子没气、车身锈迹斑斑、车内一片狼藉,由于长期无人认领,该车成了小区一景。好事者在车身上用油漆留言“到此一游”,更有甚者写下污言秽语。“小广告”发现了它的用处,悄悄地爬上挡风玻璃,物业也把它当成公示牌,粘贴各种“通知”。居民们大为不满:“小区车位本来就紧张,这辆破面包车白占车位,碍眼又碍事,咋就没人管?”

  记者从贴在该车挡风玻璃上的年检标志上找到了车牌号,之后找到永乐苑小区物业公司,希望能找到车主。通过查询,该车车主并没有在小区物业做过车辆登记,因此无法查到车主信息。“不经过车主同意,我们不能擅自处理,因此我们没有办法!”物业公司的陈经理说,明明知道这辆车是谁的,但不知为何,车主总是不肯承认。

  随后,记者通过交警部门查询到,该车的车主姓赵,并通过留下的固定电话联系车主,但对方却坚称该车不是他的。“该怎么处理你们看着办吧!”对方不耐烦地挂断了电话。

  社区也没辙

  连续几日,记者走访不少小区和街道,发现这些“僵尸车”主要集中在老旧小区和偏僻的街道旁。据山西社情民意满意度调查中心的张满元介绍,今年4月,他们根据市民反映,对市内20多个小区的“报废车”进行了调查统计,发现几乎每个小区都有数辆这样的车,他们目前也在研究解决办法,并希望能引起政府部门的重视。

  记者调查发现,兴华南小区附近就有四五辆这样的“僵尸车”。其中最为引人注意的是位于小区内十三中南侧便道上的一辆黑色桑塔纳,光从外表就能判断,这辆破旧的桑塔纳轿车已处报废车行列,三个车轮不见了,车门大开,车窗玻璃被砸烂,车厢内满是垃圾,没有车牌。记者来到负责该区域的荔梅社区,社区工作人员对这些“僵尸车”也十分无奈。“居民们反映过,有一辆废弃车还将一家商户大门堵了,为此我们还曾致电拖车公司,但人家只管路面上的车辆,社区内的他们不管。”这位工作人员无奈地说,一方面不知车主是谁,另一方面车辆是私有财产,社区没有执法权,建议记者找交警部门处理。

  然而,记者从交警部门了解到,交警部门只能对道路上行驶的报废车辆进行查缴,对长期停放在小区的报废车则无能为力。据了解,2012年8月,太原市曾出台交警上门“回收”报废车的新政,只要车主打一个电话,交警部门将全程办理下户、拖车、领取回收款并交付车主一系列报废手续等,但前提是必须由车主提出报废申请。

  记者调查发现,“新政”实施的情况并不理想。

  “僵尸车”问题多

  据车管部门统计,去年太原市需要报废的车辆有两万多辆,但全市具有报废车拆解回收资质的三家公司,全年只处理了五六千辆,由此不难想象,近10年应报废而未报废的车辆数量是多么庞大。山西物产再生资源利用有限公司是三家公司之一,副总经理连侯年十分担忧地说:“‘僵尸车’不仅挤占公共资源、污染环境、影响城市形象,而且还存在自燃自爆隐患,已经成为亟待处理的新型城市垃圾。”2011年1月24日中午12时30分,小东门火车东站附近一小区内,长期停放在院内的一辆越野车和一辆商务车发生火灾。居民们称,越野车停在院里很长时间了,车门都锁不上,经常有孩子们在车里玩耍,好在消防官兵扑救及时,没有造成严重后果。

  家住尖草坪区钢中路白桦苑小区的郭先生说,去年,一辆长期停放在小区内的破旧桑塔纳轿车突然失火,好在扑救及时,没有向居民楼蔓延。

  据市国税局车购税处的数据显示,2009年至2012年,太原市日均办理缴税车辆400余台。据交警部门统计,2012年太原市机动车保有量为84万辆。随着机动车辆的不断增加,报废车辆也会随之增加,“僵尸车”将是城市的管理者无法回避的现实问题。

  为何“废而不报”

  为何废而不报呢?连侯年认为,原因虽然是多方面的,但经济利益的考量是主因。以一辆即将报废的桑塔纳为例,桑塔纳自重一吨多,而回收价格仅为七八百元,如此价格远远无法吸引车主的兴趣。另一方面,车辆报废时,车主需要到车管所办理机动车注销业务,而一些车辆违法次数较多,处理违章的成本远高于车辆的回收价格,因此,车主宁愿将车弃置路边,也不愿去走报废程序。

  据连侯年介绍,按程序报废的车辆中,私家车只占四分之一。由此可以推断,大部分公车因为不必考虑报废成本,同时用车单位也不愿意让一辆不能用的车挂在自己名下,一般会按程序报废,因而,“僵尸车”的主人,大多是在利弊之间经过了反复权衡的私家车主。

  能否通过提高回收价格引导车主报废车辆呢?连侯年说:“将一辆报废的桑塔纳车拖回车场,需要运费50元到100元,拆解一辆车,工费为200元,拆解完后,能循环利用的主要是废金属,其他材料多作为垃圾处理,企业还要负担相应的技术工人、设备、厂房、税收等,回收价格调高的空间很小。”

  那么,能否降低回收企业的资质门槛,以此引入竞争机制呢?对此,连侯年表示,国家尚不允许小型回收站擅自进行车辆回收,一方面是为避免废旧零件再次流入市场,造成安全隐患和管理混乱。另一方面,小型废品收购站在车辆拆解过程中,对产生的废油、玻璃还有氟利昂等处理简单,易污染水源和空气,对环境的破坏非常大。因此,按照国家规定,只有具备资质的相关企业才能对报废车进行拆解。

  “僵尸车”到底该咋办

  采访中,不少市民也为如何治理“僵尸车”出招。

  有居民表示,可以发挥社区基层组织的作用,设立举报栏,鼓励居民进行举报,还可以把“僵尸车”的管理纳入到城乡清洁工程的考评范围内,“因为‘僵尸车’已经影响了太原市的文明形象,影响了市容市貌。”

  而另一些居民则认为,对于小区里的“僵尸车”,物业应该建立档案,把车主信息、停车时间等记录在案,方便有关部门展开调查。

  有律师建言:必须对随意遗弃车辆的车主追责,这样才能有效遏制这种现象。一些发达国家也发生过此类随意弃车现象,后来因为处罚力度加大,治理效果明显。但我国当前相关法律法规较为模糊,想要妥善处理“僵尸车”仍存在监管、执法等方面盲区。交警、城管、社区、物业等部门和车主应共同担责,避免“僵尸车”成为新的城市管理难题。

  “主要没人牵头,其实处理不难。”连侯年认为,处置“僵尸车”应双管齐下:一方面,政府牵头设立机构,由社区对疑似报废车辆进行统计,交警部门采集发动机号和车架号,并查询比对相关信息(含车辆检验、事故、涉案等资料),通过车辆登记信息联系车主,通知车主前来处理。如果车主在规定期限内不挪车的话,可授权回收企业拖走并拆解,由此产生的费用从车主的回收补偿费用中扣除,同时将此情况与车主个人信用挂钩。另一方面,拆解企业也需要政策扶持,增加报废车回收价格,吸引更多的车主积极报废车辆,让报废车不再成为“烫手的山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