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废塑料行业当前最大的矛盾和问题,在于计划经济时代延续下来的监管模式与完全市场化的行业之间有巨大的落差和矛盾。从以前的三级审批到现在的二级审批,以及由环保部体系(包括肥料目录管理、许可证制度,进口废塑料的标准),质检总局体系(包括国内收货人、国外供货商、装船前检验),海关体系(包括分类装运、就近报关、海关监管、海关估价)这三个体系建成的整个系统监管体系中,中国建设成了全球最完整,也可以说是最严格的进口肥料的监管体系,其实很多发达国家都没有做到这么完整、这么严格。甚至这个监管体系已经监管到了每一家企业运行的血脉之中,包括监管到企业的电费、保险、台帐,甚至进口货的管理机构,很难有一个行业被政府监管得如此详细。
据统计显示,2013年上半年废塑料及下脚料进口总量355.1万吨,占总进口量11.3%,平均767.5美元/吨,同比增长4.9%。2013年1~6月广东累计进口废塑料95.4万吨,占总进口量26.8%,浙江省居次,占16.6%。预计2013年下半年废塑料进口将维持量跌价涨态势。此外,宁波在7月~9月,开展了为期两个月的再生塑料回收行业整理专项行动,由市、县(市)、区两级行业主管部门牵头,工商、城管、公安等部门组成的联合执法组,开展查处取缔无证无照、收赃销赃、超范围经营、违规搭建、占道经营、“脏、乱、差”为重点的再生资源回收行业治理整顿专项活动。再生资源回收经营企业、个体回收经营户、社区回收网点和各类集散交易市场,集中摆放摊点和无证无照回收点及场所。
这是政府层面的,对于行业层面是如何来适应或者应对呢?或者说怎样和监管的政策互动呢?专业运输公司、香港通道、专业通关、保险公司、废料无证加工企业,这都是行业内人士耳熟能详的词汇都是围绕监管体系而产生出的行业生存之道。在这里,行业监管体系和行业运行实际本身落差较大。正是因为习惯于与制度的博弈,或者说绕着制度的边缘来运行,所以才产生了现在很多企业所面临的“绿篱行动”、媒体的负面报道、各地的严格监管。这都是多年来行业发展、制度建设过程中衍生中一系列变化过程中的一个环节,它是整个体系变化中的一个环节,产生这些问题最重要的原因就是计划经济计划的监管模式和完全市场化的运行方式之间巨大的落差和矛盾,所以才产生出这么多所谓的行业问题,这是第一方面。
第二方面,是六个方面的落差。其实这个落差也可以用矛盾来形容它,比如说,废塑料这个行业本身是低碳循环的行业,但是在很多媒体眼中,和污染严重、环境杀手之间形成了互动,行业本身和媒体看法可能有很多格格不入之处,这是观念上的落差。
第二个是珍贵的可再生资源和洋垃圾之间的落差。
第三个是还有巨大的不断增长的总量与行业单体分散之间的落差。有人估算了一下,中国国内和进口额也不足1%,这就是说,行业总量非常大,但是单体非常分散。
第四个是快速发展的行业和基础研究薄弱之间的落差,大家可能会分析国家的政策和行业的基础,实际上有很多方面都是断裂的,这反映出废塑料行业基础研究的薄弱,包括国家层面和行业内在层面的。
第五个落差是总量和亟待加强行业管理之间的落差。其实,政府监管这个行业只是从各自的职能角度监管。比如,环保角度、改观角度、商业角度,但是真正从行业角度来监管是需要我们行业组织自发有一个内部行业的管理意见和方向。我们这个行业只是在这些部门里属于一个非常狭窄的领域,我们可能都不能排到他们的主体工作范畴里去。所以他们根本不会对行业的未来或者从行业自身的发展为出发点来考虑问题。这就暴露出亟待加强的行业管理的弱点,所以这也是我们下一步协会工作的方向。
最后一个落差是小的、原始的加工方式和很多废塑料加工,其实是需要技术密集、资金密集现代化的加工模式之间的矛盾。它主要体现在,政策法规陆续出台,废塑料进口总量同比下滑。
近几年来,废塑料回收尤其是进口体系逐渐健全,各种政策法规陆续出台。从2011年《固体废弃物管理办黔》,到2012年《废塑料加工利用污染防治管理规定》,以及今年4月份执行的《进口废塑料环境保护管理规定》。这一系列规定不仅提高了废塑料进口的门槛,而且反映了国家对废塑料行业整治力度的加大。而这些政策法规的执行对我国废塑料市场的发展产生了一些影响,具体表现在:
第一,大企业有望迎来新机遇,小企业的生存空间收窄。要求从事废料加工的企业应具有更环保的处理设备,将加大塑料企业的成本支出,大型企业将更加容易得到政策的支持,小企业将逐渐丧失生存空间。
第二,优胜劣汰。部分污染严重的小商户将退出市场,从业人员将减少。
第三,市场由分散走向集中。后期废塑料再生产业园将发挥作用,最终代替传统的废塑料市场。
第四,成本增加,带动售价上扬。进口废塑料的减少将抬高塑料价格。另外,塑料加工企业成本增加也将促使再生塑料的价格上涨。但今年除了成本因素外,需求低迷的现状弱化了货少与成本高的支撑力度,多数产品并未表现出意想中的结果。
第五,进口料供货减少。因政策监管加严,进口料准入门槛降低,部分料很难进入国内市场。今年1~6月进口总量同比下滑11.34%。
政策监管之下,进口料在后期将呈现增速下滑,质量提升的特点,而行业则呈现出一个集中化、规范化的特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