垃圾分类和资源回收一直是北京市各相关部门致力推广的环保工程。2014年1月的北京“两会”上,市市政市容委新闻发言人李如刚还透露,市政市容委正和财政等有关部门协商,出台垃圾分类奖励办法。记者在实际走访中发现,一些收废品的商贩说撤就撤;正规废品回收企业因入不敷出而举步维艰。
小贩撤了不少回收网点不多
家住大兴的小朱,最近遇到了棘手的问题。因为平时习惯饮用瓶装水,小朱家里的塑料瓶总是靠收破烂的拾荒者回收。但最近小朱发现,小区里那些一个电话就能上门回收废品的小贩不了。他打电话询问才得知,小贩因嫌废品卖不出价钱,“说撤就撤,不干了,回老家了”。望着家里已经快堆积如山的塑料瓶,小朱希望求助于回收网络,但他发现,在大兴这样的近郊,新兴的网络预约回收垃圾很难覆盖到。
2008年,北京市曾建立起网上和电话预约回收废品的服务,当时两大网站——北京废品旧货网和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网承担了北京市城六区的预约回收废品服务。
如今,北京废品旧货网的信息更新停留在2009年,网站首页的回收热线已经成了空号。天天洁再生资源回收网变身绿猫网,依然接受预约,不过,服务范围主要在东城区。
回收曾是国有体系比较完善
在东城区龙潭路附近一个不起眼的院子内,记者找到了“天天洁”。公司总经理刘权说,做资源分类回收工作,似乎是自己的“家族宿命”。现状,多少有些悲壮。
“我父亲当初就是在商业系统下的废品收购站工作,我小时候练字的字帖,就是在回收站捡的。我其实一开始是学金融,后来也是做金融的,但到了2005年也干起了这一行。”因为家族从业经历,刘权对中国的再生资源回收历史有深刻记忆。“其实,我们国家的垃圾分类、资源回收系统曾经很完善。从上世纪50年代开始,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就建立起来了。那时候经济不发达,资源匮乏,所以节约能源已经上升到了国家战略的层面。那时候,回收体系都是政府背景的。当时,可以说,我们国家的回收体系在世界范围内也是领先的,还有外国友人过来参观学习。”天天洁的前身——北京天龙公司,就创建于1955年,属于中国最早的一批回收企业,鼎盛时期,公司在东城区就设立了100多个废品收购站。大约20多年前,传统的废品回收体系开始渐渐萎缩,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进城,废品回收也开始市场化运作,穿越在大街小巷的小商贩成为废品回收的主流。
卖一吨报纸反赔100块
以旧报纸为例,刘权给记者算了笔账。从居民手里回收报纸,现在的价格是8毛钱一公斤,用封闭的厢式货车运输,一吨报纸就是800块钱。这是需要给居民的回收费。此外,市内交通——货车的油耗(一趟行程约70公里)100元;司机的工资一趟100元(月工资4000元,扣除节假日,一天约200元,一天跑两趟);社区网点的回收工人工资,平均一吨也要消耗人工200块钱;运到工厂需要运输费90元。等报纸卖给工厂,还得交约235元的税钱。这样算起来,一吨报纸,回收费+市内油耗+司机工资+工人工资+运输费+税费,成本约是1525元。而一吨报纸卖到工厂,公司能收到1450元。刘权说,这些成本,还没包括公司管理人员的工资,分拣中心的场地租金(30万/年)、办公室的租金(30万/年),设备的折旧等等,如果都算上,卖一吨报纸,至少就要赔100块钱。“当然,如果回收量大,固定成本就会分摊。”实际上,因为网络密度和回收观念等原因,天天洁需要与不少的无照商贩进行激烈竞争。 刘权无奈坦言:“公司去年一年,赔了400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