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按中国平均每年每人购置5件新衣,每年每人遗弃2件旧衣计算,国内每年将产生超过上千万吨的废弃衣物,其所对应的是千亿元的价值;在另一端,目前全国80万个线下旧衣回收箱,却多处于盈利艰难、无人问津的境地。
而最近兴起的互联网上门回收模式,也同样面临着物流成本高昂的问题。36氪近日采访的「斑鸠回收」,则希望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将现存的传统线下回收箱,改造成具有互联网属性的回收终端。
维码+标尺+智能手机
对比小黄狗等主做智能回收箱的企业,斑鸠回收的思路是尽量避免重资产投入硬件IoT设备,把业务做轻。
具体的方案是通过贴二维码、标尺等简单的改造,配合消费者人手一台的智能手机作为接收终端,利用图像识别技术和算法,使得传统回收站能做到在线称重、在线回收。扫描二维码定位回收箱,标尺和智能手机拍照界定回收衣物体积,再根据图像面积在后台自动测算出衣物重量,并实现在线结算。
虽然在线估重目前在技术上仍然存在每包1.5公斤左右的误差,但由于旧衣的价值较低,对于精确度的要求并不高。同时,针对不同季节的衣物投放,斑鸠回收设置了冬装和夏装两种结算方式,将称重误差尽可能降低。
相比重资产投入的智能回收箱,轻量化改造有两个优点。第一是成本,装有红外感应和称重设备的智能回收箱一年光电费就会达到几百甚至上千,回收业务所带来的收益很难覆盖运营成本。第二是安防,智能回收箱装有的电池在阳光暴晒下可能出现爆炸等风险,回收箱内的衣物又是高度易燃物,一旦失火带来的安全隐患很大。而“线上称重”则完全没有这个问题。
另一方面,对于市场上现存的传统回收站来说,改造赋能的意义则首先在于提高货值货量,利用互联网的力量,促进消费者参与旧衣投放的积极性。更进一步的是提高管理效率。通过箱内余量监测等手段,减少回收箱清理不及时、逆向物流成本浪费等问题。
在盈利模式方面,创始人卢晗认为,通常比较“学院派”的做法是将在线称重服务当作SaaS工具,向回收箱运营企业收取管理费。但斑鸠回收更想做的是另一种模式,前期先通过在线回收服务积累大量的线上消费者资源,从而向优选优品、赏回收、树袋熊等同类回收企业引流,通过用户和流量来盈利。同时,自身也可以利用所掌握的用户资源开发出更多的业务。
在线回收的优势是便捷、高效、低成本,但挑战也同时存在,那就是如何验证刷单和造假问题。
针对刷单,通过大数据分析,如发现同一消费者在一天内产生高频次投放行为,可提出预警并跟进人工图片核验;针对造假,由于图像识别目前只能识别体积,并无法识别包裹在袋内的是衣服还是旧报纸,从技术上还没有经济有效的解决方案。虽然单次回收五元左右的回报,并不会引起太多消费者的造假动机,但针对某些个案,如何处理?
1)打通信用体系:通过与支付宝合作,对发现刷单和造假行为的消费者纳入芝麻信用分计算。
2)行业灰名单联盟:与闲鱼、白鲸鱼等企业合作,将有刷单、造假历史的消费者记录在案,并在未来的回收业务中降低其报酬额度。
对于发展方向,卢晗表示,目前首先要做的是积累样本,通过20万个样本的分析,逐步提高算法的测算精度。而在未来,当旧衣回收业务形成规模以后,旧书回收、3C产品回收则是下一步想要拓展的方向。与旧衣一样,旧书由于在体积、材料等方面具有标准化优势,同时很多图书又自带条形码,因此在线上回收方面有着天然的便利性。
据悉,斑鸠回收成立于2015年,起步于社区驿站物流服务,并于今年转型旧衣回收。迄今已完成4700个回收箱改造,平均每个回收箱每天可产生1个DAU,现累积注册用户1万人。创始人卢晗曾在智能快递柜、社区驿站领域工作六年。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