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海做网站 上海网站建设
通知公示
 
当前位置:首 页 > 新闻资讯新闻资讯
上海垃圾分类新政180天
更新时间:2019-12-25 浏览次数:497
 

上周,诸大建接受南方周末采访,关于上海垃圾分类,谈了三点大的看法:


(1)中国垃圾新政要看两个阶段两个指标。第一阶段是垃圾分类,末端治理部门起主导作用,主要指标是末端处理量能否降下来(填埋和焚烧),回收利用量能否升上去(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第二阶段是垃圾减少,生产和消费部门起主导作用,主要指标是垃圾生产量(清运量)能否降下来,生产与消费的资源生产率能否大幅度提高。这次垃圾新政是具有革命意义的中国垃圾之治,开始是看新政之制(制度),半年后要看新政之效(效能),然后看更远的2022年甚至2035年。


(2)第一阶段成效大于预期。7月1日垃圾新政以来,半年下来末端处理结果远远高于预期。一个是干垃圾焚烧的量大大小于预期的量,填埋终于让给了焚烧,多年来期盼的原生垃圾零填埋有了实现可能;另一个是可回收物和厨余垃圾分出大大超过预期,由于厨余垃圾处置能力不够,使得原生垃圾零填埋的目标从2020年推迟到了2022年。大量分出厨余垃圾,厨余处理价格每吨380元,高于焚烧300元,导致了上海垃圾分类处理的高成本。何况厨余垃圾厌氧发酵的物质资源化意义不强。有人计算总成本是每吨985元,其中分类环节390元,收运环节290元,处理环节305元。进一步的末端处理减量,还涉及低价值回收物要不要回收问题,要回收就需要引入政府补贴,类似当初用发电补贴推进垃圾焚烧。于是出现了焚烧派和厨余派或回收派的争论,前者认为应该更多的焚烧,更少更精的厨余和回收;后者认为应该更多的回收,包括对低价值垃圾如一次性废塑料的回收。我自己是中间派,一开始就认为厨余要分出但不要太分出,厨余和可回收物要分就要分得精细(要真正做到物质资源回收利用),而焚烧具有包容性可以粗放些。


(3)第二阶段要有系统思路。垃圾战争和垃圾新政是持久战,发动期的重点是末端治理可以理解。但是从垃圾处理到垃圾减少深入需要有系统性战略性的思考,否则就不知道末端的设施能力建设什么时候是个头。目前对第二阶段的垃圾源头减量只有破碎化的思考和措施,思想上以为垃圾分类可以减少垃圾产量减少,措施上只有传统的酒店宾馆不用一次性物品等、食物要净菜进城等口号。系统化的思考应该包括:什么是垃圾减量,要区别末端减量和源头减量,强调源头减量的重点是塑料和厨余;为什么需要有垃圾峰值,到2035年上海人均垃圾控制在1kg有可能吗,这个目标与消费增长存在什么样的矛盾?怎么样做到垃圾源头减量,与此相适应的政策手段是什么,焚烧和厨余末端处置能力应该搞到多大算合适,什么时候需要推出垃圾收费的普遍政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