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5月1日,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北京将继上海后进入垃圾分类强制时代。在政协会上,垃圾分类成了委员热议的话题。从源头减量,到减少垃圾运输成本,多位委员就垃圾分类具体实施提出更细化的建议。
焦点1
生活垃圾产生量大 处理终端不堪重负
建议制定人均垃圾排放标准 “源头减量”
去年,来自文艺界别的委员、北京电视台主持人聂一菁经过大量走访调查形成的提案《关于推进垃圾分类,倡导全民参与治理“大城市病”提案》获评最具影响力提案。今年,聂一菁再次将关注的目光投向垃圾分类。
据生态环境部《2019年全国大、中城市固体废物污染环境防治年报》显示,2018年,200个大、中城市中,北京市城市生活垃圾产生量全国排名第二,达929.4万吨,日均2.55万吨。“垃圾处理所有压力集中到运输和终端设施,若垃圾再不减量,城市将不堪重负。”她说。
聂一菁说,人们的传统观念认为,垃圾分类是垃圾产生之后才开始,对于垃圾源头减量的重要性认识不足。减少浪费、最大化减少垃圾产生还没有成为大家的共同行动。
对此,她建议从源头减量,根据小区特点制定人均垃圾标准,给予积分奖励。“要向社会传递一个明确的信号,即垃圾分类并不是垃圾产生之后才开始的,而是贯穿于生产和生活的各个环节,要倒逼目前‘大量生产、大量消费、大量废弃’的粗放发展模式,所有个人和单位都要履行源头减量的社会责任。”
具体实施上,她认为可以在特定区域或小区内,根据自身特点,制定人均垃圾排放标准,并且制定奖惩机制,采取“返利引导”“处罚劝导”相结合的方式,促进市民养成“少生产垃圾”的行为习惯,让“多排放多付费、少排放少付费”的原则体现在实际生活中。同时,可以设置一些电子探头等设备,实现对垃圾从出家门到投放的全过程监控。
在“源头减量”方面,来自教育界别的委员崔铁宁认为,企业的责任也必不可少。建议推动企业环境责任延伸,促进生产环节源头减量。逐步在企业生产环节注入减量和循环利用的理念,从产品和包装设计、生产到消费都体现资源减量、易于分类回收的生态特征。建议研究生产环节资源减量相关生态标准参数,在生产领域加以推广,并制订市场准入标准。
焦点2
回收成本高 废旧家具等无人回收
建议进行补贴 确保低值可回收物有效收集
聂一菁委员还注意到一个问题:再生资源行业近年来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发生了变化。之前市面上常见的床垫、废旧家具、玻璃瓶等大件低值品,因回收难度大、处理成本高、利用价值低的因素影响,出售价格直线下降,居民出售此类用品获利越来越少,部分分拣终端对此类废品不予接收,出现了“居民无处卖,终端不接收”的现象。
家住朝阳区的史女士就遇到了这样的问题,“我经常看到有人把旧沙发、旧木柜堆在小区。也确实没有办法,没有回收机构收,居民自己搬不动,只能扔在垃圾箱旁边。”她说。
聂一菁认为,可以适当考虑生活垃圾收运网络和再生资源回收网络的有机融合,用“两网融合”方式提高再生资源回收量和回收效率。同时加强对回收品类的管理,将低值品类纳入回收目录,采取补贴的方式保证低值可回收物的有效收集。
焦点3
后续垃圾运输成本高 “混装混运”现象仍存在
小区内可尝试安装就地处理设施
目前,垃圾前期分类投放,后期“混装混运”的现象仍然存在。垃圾运输成本高也是不可忽视的问题。
在调研中,聂一菁了解到,西山庭院小区在小区建立起分类回收垃圾的“小型生态”,将厨余垃圾、大件垃圾、园林垃圾以及其他垃圾分类回收,利用“黑水虻”生物技术实现了厨余垃圾的零废弃。
聂一菁认为,这种方式或许能在有条件的小区推广。她建议运用技术手段,鼓励小区等内部实现垃圾处理闭环。提倡有条件的居住区、家庭安装符合标准的厨余垃圾处理装置,如厨余垃圾粉碎装置。大型蔬菜果品批发市场、农贸市场、物流配送中心按标准配置垃圾就地处理设施。
她建议适当出台就地处理的长效补贴政策,对于符合标准、持续运行的设施设备进行一定的资金奖励,有利于垃圾就地处理,减少后续的垃圾运输、处理成本。
焦点4
居民垃圾分类意识不强
建议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
目前,公众垃圾分类意识依然不强,还有三个多月就要强制垃圾分类了,但很多市民仍然不清楚,垃圾到底怎么分类,家里也没有分类垃圾袋和垃圾桶。对此,来自妇联界别的委员王润泽建议,垃圾分类知识进课堂,由孩子“指导”和带动家长一起对垃圾进行分类。
“垃圾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目前很多发达国家在垃圾分类方面都做得很好。”王润泽举例说,二十年前,她在日本进修,进入公寓的第一天,公寓的管理者就教大家如何进行垃圾分类。在日本学校里,孩子们吃完饭打扫教室过程中会把可回收垃圾等进行分类。
王润泽说,之前上海“你是什么垃圾”被大家讨论的热火朝天,其实垃圾分类就是一种知识,是现代化城市居民最基本的“常识”,就像“红灯停绿灯行”一样应该被大家熟知。这种知识不应该等到大家二三十岁了才了解,应该从小就开始了解学习。
她建议,幼儿园可以采取寓教于乐的方式,让儿童接触垃圾分类,同时,基本的垃圾分类知识应该进入小学课堂,一方面可以促进孩子的德育教育,同时可能让孩子带动家长进行分类。在中学的化学课中,可以渗透垃圾再处理等知识,让大家对垃圾分类再利用有更加直观的认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