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近月来,受到全球新冠疫情的影响,中国废铜供应持续紧缺,1-2月废铜进口量下降逾五成,持货商捂货惜售,冶炼厂粗铜原料紧缺,精废差的不断收窄,加工企业转采电解铜生产,间接推动了精铜市场消费的好转。面对供需失衡的废铜市场,我们不禁要问,“消失”的废铜去了哪里?不合理的精废差会不会长期存在?供需再平衡的拐点在哪里?
一、 废铜政策的变化
表1:中国废铜政策变化
时间 |
政策 |
详细 |
2001/1/1 |
废铜免征增值税 |
对回收企业销售废铜免征增值税,以鼓励废铜回收 |
2007/1/1 |
废铜免征进口关税 |
《2007年关税实施方案》自2007年1月1日起实施,铜废碎料的关税将从1.5%下调至0% |
2007/9/28 |
恢复废铜17%增值税 |
财政部废旧物资增值税政策调整座谈会中决定恢复对废旧物资征收17%增值税的政策 |
2009/1/1 |
取消废铜免征增值税 |
2008年12月9日国家税务总局发布通知,2009年1月1日起取消废旧物资免征增值税政策 |
2009/1/1 |
废铜增值税先征后退 |
2009-2010年对废旧物资增值税采取先征后退的政策,2009年按70%的比例将增值税退回给纳税人,2010年按50% |
2010/12/27 |
取消废铜增值税退税 |
2010年12月27日财政部公告,回收经营企业再生资源(废铜等废旧物资)增值税退税政策于2010年12月31日执行到期 |
2015/7/1 |
利废企业退税30% |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关于印发〈资源综合利用产品和劳务增值税优惠目录〉的通知》,对再生铜的利废企业增值税退税30% |
2017/12/15 |
取消废铜贸易单位代理进口 |
环保部修订《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环境保护管理规定》,明确要求申请进口限制类固体废物的企业应当为实际从事加工利用的企业,且属于依法成立的具有固体废物加工利用经营范围的企业法人,表明只允许从事加工利用企业进口废七类 |
2018/12/31 |
禁止废七类进口 |
2018年4月19日,《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将废五金类(即七类废料)从《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整为《禁止进口固体废物目录》,自2018年12月31日起执行 |
2019/7/1 |
废六类转为转限制类进口 |
2018年12月21日,《关于调整<进口废物管理目录>的公告》将废钢铁、铜废碎料、铝废碎料等8个品种固体废物,从《非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调入《限制进口类可用作原料的固体废物目录》,自2019年7月1日起执行。到2020年底将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 |
2020/7/1 |
再生铜原料标准实施 |
2019年12月31日,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和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公布再生黄铜原料和再生铜原料标准细则。2020年7月1日正式实施 |
近年来,废铜进口政策日趋严格,在2018年禁止七类废铜进口和2019年废六类转为限制类进口之后,中国废铜进口量也从2017年的355.8万吨下降至2018年的149.6万吨。
作为全球最大的废铜购买国和加工国,中国将废铜归属于“固体废物”一类,出于环保的考量,中国对于固体废物进口管制愈发严格,生态环境部提出到2020年年底前要基本实现固体废物零进口。因此,废铜供应链在这一场禁止“洋垃圾”入境的运动中自然受到波及,而废铜具备很强的原料属性,其广泛地应用到冶炼厂、加工企业的生产中,关于高质量的废铜如何定义和重新定位也引发的市场和相关机构的讨论。
2019年12月31日,再生黄铜原料和再生铜原料标准细则公布,标准对于再生铜原料的铜含量、金属回收率、夹杂物含量等都做了详细的规定。在2020年7月1日标准正式实施后,企业可以通过两种方式进口原料,到2020年底,固体废物全面禁止进口,符合新标准的高质量废铜将通过“再生铜原料”和“再生黄铜原料”的名义作为原料产品进口至国内。届时“废铜”这一定义将消失,“再生铜”登上历史舞台,界定为原料的再生铜将不按固体废物进行管理,而纳入一般原料进口管理范畴,保障高品质的金属原料能够进入国内市场,以弥补我国金属资源短缺问题。
二、 废铜进口结构的转变
据我的有色网调研,2019年企业的废料进口批文额度普遍不够满足企业的全部产能,尤其缺废黄铜,这也是企业开工率偏低的原因之一。加工企业配额紧张,加之国内再生资源回收量不足以满足行业需求,促使再生金属企业逐步开始布局走出去战略。东南亚地区成为再生金属企业走出去的首选,中国企业家开始密切留意海外投资环境,部分企业为了自身发展,考虑在东南亚地区建厂,将七类铜废碎料拆解完成后再运回国内,此类企业主要集中在广东、浙江等地。
废铜拆解企业在选择东南亚地区方面,政策稳定性、基础设施建设、港口等交通环境都成为企业重点考虑的问题。经了解,马来西亚成为许多拆解企业进行产业转移的优选。首先,马来西亚本来就已经有大量华人经商,中国企业选择马来西亚,更容易融入当地文化;其次,相对于柬埔寨等国家的海岸线短、港口数量不多的现状,马来西亚的港口交通体系较为成熟发达,可以满足企业进出口需要。此外,越南、泰国、印度尼西亚等也是企业较为关注的对象。
图1:2018-2019年中国铜废碎料进口来源国对比
数据来源:我的有色网
可以看到,2018年中国进口废铜的来源国还主要分布在东亚、欧美等发达国家,如日本、美国、英国、德国等;而到了2019年,进口废铜来源国逐渐转变为东亚及东南亚国家和地区,马来西亚已经成为中国废铜进口的最大来源国。
三、 疫情之下“消失”的废铜
图2:2017-2020年中国废铜进口统计
数据来源:我的有色网
2020年新冠肺炎疫情的爆发令原本就处于调整期的废铜产业再遭重创。首先中国废铜企业复工时间普遍延后一个月以上,加上交通管制的限制,国内废铜回收基本陷入停滞。2月进出口企业和港口的延迟开工导致废铜进口量大幅下降,根据海关数据,1-2月进口废铜仅有11.95万吨,较去年同期暴跌50.51%。
图3:2018-2020年1#光亮铜精废差
数据来源:我的有色网
春节过后铜价大幅下跌,废铜企业年前存货处于大幅亏损状态,惜售情绪浓厚。市场废铜供给的减少导致精废差不断收窄,精铜替代作用显现,部分铜加工企业开始转采精炼铜生产。同时粗铜的生产也受到废铜供应减少的限制,冶炼厂粗铜原料已经出现紧缺现象,粗铜加工费逐渐下调至千元附近,在铜精矿到港延期的情况下,二季度精炼铜的生产将受到废铜和铜矿原料紧张的双重制约。
图4:2020年1-2月中国铜废碎料进口来源国
数据来源:我的有色网
3月,虽然中国疫情已经得到有效的控制,生产生活逐步恢复,但是海外疫情进入爬坡期,每日新增确诊病例爆发式增长,各国陆续进入紧急状态。欧洲多国宣布封国,港口出现滞箱情况,船公司缺箱并且爆舱严重;马来西亚3月18日起在全国范围施行“行动管制令”,并且两次延长至4月28日,管制期内废铜的拆解和进出口均受到限制;3月12日菲律宾首都地区开始“封城”,多数企业停止营业,马尼拉港塞港严重面临关闭,北苏里高省3月18日起禁止所有外国船舶进入;泰国自3月26日至4月30日实施紧急状态法,同时关闭所有边境口岸,包括海路、陆路和机场。
综上,疫情的影响是造成近月来废铜在市场上“消失”的主要原因。东南亚已成为中国废铜进口的最大来源地,3月禁令的施行将持续对废铜的出口造成限制,预计3-4月中国废铜的进口量将继续下降。
四、 废铜真的消失了吗?
废铜真的消失了吗?这个问题可以从三个方面进行解答:
表2:2020年中国限制类进口废铜批文明细
批数 |
数量(吨) |
1 |
270885 |
2 |
26566 |
3 |
4620 |
4 |
3520 |
5 |
222020 |
合计 |
527611 |
数据来源:固废中心、我的有色网
首先是进口批文的情况。据我的有色网统计,2020年已公布的含有限制进口类批文总计5批,涉及限制类废铜配额总量52.76万吨,而2019年1-4月废铜进口量为51.73万吨,从批文来看废铜的供给仍然比较充足,甚至还有小幅的增长。
图5:中国进口废铜金属吨统计
数据来源:我的有色网
其次是含铜量的变化。随着中国废铜进口政策的日益趋紧张,进口企业转而开始选择品位更高的废铜进口。据我的有色网测算,2017年进口废铜平均品位约为35%,2018年平均品位上升至到51%,到2019年,进口废铜平均品位可达到72%以上。折合金属吨来看,2019年进口废铜金属吨环比下降约11.6%,相比与实物吨38%的下降幅度,实际金属吨下降并不明显。
第三是成本的考量。近月来铜价的下跌打压废铜卖方出货意愿,废铜储存在仓库等待价格反弹。当废铜价格不断抬升,精废差最低收窄至300元左右,而据我的有色网测算,当精废差大于750元时,加工企业才能不至于亏损,如果加上原料的损耗,精废差还要达到1100元以上,因此这些企业目前已经开始转向采购电解铜替代。至此,精废价差的不合理已经严重影响了废铜的市场的供需平衡,但是对精铜的消费产生刺激作用。
最后,废铜并没有消失,只是被疫情打乱了供需的结构,废铜的供给暂时受到运输和成本的限制,二季度废铜进口预计仍然处于下降趋势,废铜供给难言乐观。当疫情的高峰逐渐过去,生产和生活逐步走上正轨,供给端恢复的速度也将会大于消费端。
预计到下半年,随着再生铜新标准的实施,再生铜将作为一般原料产品进口至国内,进口原料的品质不断提升,供给和需求也会回归平衡。预计三季度起,东南亚生产的铜锭、黄铜锭、黄铜棒等废铜粗加工产品将会逐步进入中国市场,将会对精铜的消费形成一定冲击。(我的有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