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月26日下午,上海市政协人资环建委召开“十四五”上海生态环境治理问题课题调研座谈会。围绕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政协委员、专家学者、职能部门负责人展开交流探讨。
会上,市发改委、市经信委、市商务委、市生态环境局、市住建委、市农业农村委、市绿化市容局、上海环境集团股份有限公司介绍了固体废弃物处理处置情况。在各类固体废弃物中,生活垃圾的处理处置,受到各方关注,成为会议讨论焦点。
近年来,本市积极推进生活垃圾分类收运体系和生活源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两网融合”,推动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前,本市已建成了可回收物服务点15745个、中转站201个、大型分拣场10座,可回收物“点、站、场”三级网络基本实现全覆盖。据行业统计,2019年,本市共回收各类再生资源789.84万吨。为实现生活垃圾分类“全程可视、可溯、可控”,本市已建成了相关信息平台,可对回收运营企业和处置利用企业的数据信息、回收价格、品种数目等进行实时监控。这项工作已在松江区、嘉定区进行试点,未来将扩大试点范围。
截至今年4月,本市再生资源行业回收备案企业共有1182家,涉及废纸、废玻璃、废纺、废塑料、废金属等各类可回收物的处置。为鼓励企业参与低价值可回收物(如废玻璃、废泡沫塑料)的处理,本市出台了相关补贴政策,推动各区补贴政策落地,以此充分调动市场的积极性,促进循环经济发展。同时,职能部门正与高校联手开展研究,探索在老港生态环保基地建立“上海市再生资源循环经济产业示范基地”,对低附加值的废弃物进行二次分拣、加工打包,解决低价值可回收物再利用的难题。
在“十四五”期间,本市将进一步健全再生资源行业的法规制度保障,加强再生资源行业的信息化建设,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率,加强可回收物末端处置设施建设。
对于完善生活垃圾分类处置,与会政协委员、专家学者建议,规划建设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再利用设施,构建源头收集、分类运输、末端分类处置的可回收物全流程、全产业链的回收利用体系,要推动政策创新、技术创新,对产业链进行一定程度的“补构”乃至“重构”;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的互联互通,为再生资源回收企业、末端处置企业搭建对接平台,提高再生资源的回收利用效率;培育“互联网+”回收模式,推动“互联网+”回收企业发展,促进线上交易和线下回收有机结合,推动各个回收处置环节高效衔接;完善低价值可回收物的市场规则和制度,完善低价值可回收物的补贴扶持政策,规范行业企业的准入和退出机制。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