可降解塑料是近年来的风口,是指一类其制品的各项性能可满足使用要求,在保存期内性能不变,而使用后在自然环境条件下能降解成对环境无害的物质的塑料。按降解的外因因素区分,可降解塑料可分为光降解塑料、生物降解塑料和环境降解塑料。
但在实际操作中,可降解塑料是否真的可降解却还有待商榷。正如可降解的外因因素有所区别,有的受到太阳光的作用而降解;有的是由于真菌、细菌等自然界微生物的呼吸作用或化能合成而降解,最终分解为二氧化碳和水;还有的则是在光、热、水、污染化合物、微生物、昆虫、机械力等自然环境条件作用下降解。这样就意味着所谓的可降解塑料需要在特定条件下才能实现降解,而这些条件并不是任何的自然环境中都能达到的。
此外,不管是哪种降解方式,完全“自然降解”的速度都是相对比较慢的。如果想让它快速降解的话,还得依赖专门的设施。IDTechEx报告《生物塑料2020-2025》以PLA为例:“如果一个PLA瓶子被扔进海里,它需要几百年才能被分解。”报告指出,PLA将在工业堆肥设施中分解,“在那里,PLA可以被加热到足够高的温度,微生物可以以可观的速度分解。”而如果一个标明可生物降解的瓶子需要几个月的时间才能消失,那么大多数可生物降解塑料显然将无法满足品牌商或消费者的期望。
联合国环境署的一份报告也对可降解塑料存在的问题,得出以下结论:
●特殊条件(工业堆肥)下陆地上可生物降解的塑料,在海洋中降解速度非常慢,大面积地使用同样导致垃圾失控问题。
●生物可降解塑料对减轻海洋垃圾污染不会起显著作用。
●公众对可降解性的误解,会更容易诱发乱扔垃圾的行为。
●对塑料可降解性的推崇,背后可能有商业利益左右。
正因如此,可降解塑料的回收是需要专门途径的,跟其他塑料的回收得分开,这对收集、分类和运输成本依然是挑战。可以说,对于可降解塑料和可回收塑料哪种对环境更为友善的争议一直存在。而事实上,不论是可降解塑料还是可回收塑料都面临着一个重要的环节:塑料分拣。
据IHS统计,2018年全球塑料应用领域主要为包装领域,市场占比达到了40%,而全球塑料污染也主要来源于包装领域,占比高达59%。包装塑料不仅是白色污染的主要来源,还具有一次性(如果循环利用,循环次数高)、难回收(使用和遗弃渠道分散)、对性能要求不高和对杂质含量要求高的特点。
广泛应用于食品、饮料、医药、化妆品等产品的复合包装具有保护功能强、稳定性好等特点。废复合包装属于低值再生资源,其回收利用价值低,有效的回收利用渠道尚未建立,大多只能做填埋或焚烧处理,据有关行业机构估算,我国废复合包装的回收率不足20%,远低于发达国家水平。废复合包装带来的环境问题,越来越受到各方关注。
2016年12月,《关于印发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推行方案的通知》(国办发〔2016〕99号)提出率先对电器电子、汽车、铅酸蓄电池和包装物等4类产品实施生产者责任延伸制度。
日前,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批准发布了《废复合包装分选质量要求》(GB/T 38925-2020),并将于2020年12月1日起正式实施。
《废复合包装分选质量要求》中界定的废复合包装是指在生产和使用过程中,丧失使用功能或不符合产品标准的,以纸、塑料、金属中一种材料为基本结构主体,与其他材料经过复合工艺加工制成的包装。具体包括生产过程中产生的多材质包装废料、残次品和使用后的多材质包装废弃物。
该标准对废复合包装分拣活动提出要求:
通用要求方面:废复合包装中的夹杂物应经过分拣作业,以确保再生利用所得材料的纯度;应按废复合包装材料的主要成分进行分类分拣,即按照纸基废复合包装、塑料基废复合包装、金属基废复合包装等不同包装材质进行分拣;废复合包装中不应混有危险废物、医疗废物、重金属化合物等夹杂物。
技术设备方面:鼓励使用磁力分选、重力分选、光电分选等自动分选设备,引导行业向智能化、自动化、高值化方向发展。
分拣人员保护方面:分拣人员应配备劳防手套、防尘口罩、工作服等必要的安全防护用品。
污染防治方面:分拣过程中产生的固体废物应交由具备相关资质的单位处理处置;分拣作业产生的废水应收集处理,根据污染物的情况选择分别处理或集中处理,废水排放应符合GB 8978或地方水污染物排放标准要求。宜采用高效节能环保的污泥处理工艺,或交由具有处理资质的废物处理单位,实现污泥无害化处理。
小结
塑料垃圾分拣可以回收大量有利用价值的废塑料,减少塑料垃圾的总量,减轻塑料垃圾的处理成本和环境的负担,对于塑料回收和塑料降解也是有益无害的。
当然,塑料回收的顺利进行也离不开每一个人的参与和配合。星星之火,可以燎原。单个人的力量很微小,但千千万万个人的力量却远远大于加法所得,成几何形势迅速递增。针对塑料垃圾分拣,我们个人也要做到不随意乱丢弃,做好垃圾分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