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业园区内,改造后的废旧塑料加工企业安装了配套治污设施。
30年前,在中国的城市化起步之初,定州的一个产业随着城市废弃物的增多应运而生。这个产业曾是定州市3个乡镇,十几万人的生计所在。30年后,定州成为河北省直管市,人均GDP超过2.7万元,这个产业成为了桎梏,束缚着定州高质量发展的步伐。
这就是定州的再生塑料产业。定州市委书记王东群说:“要辩证地看待定州的废塑料,如果处理不当,废塑料会给当地生态环境带来极大破坏;但如果创新办法,废塑料能促进定州环境治理能力和循环经济水平提升。”
新乐市杜固镇在改革开放之初承接了大量废旧鞋底回收再造,工厂大大小小总计可达百余家,产业颇具规模,全国知名。“定州市的叮咛店镇、周村镇、高蓬镇3个乡镇毗邻新乐,老百姓一看再生塑料有利可图,也跟风做了起来,形成了一个密集产业群。” 定州市生态环境综合执法大队大队长高宏涛说。
从大城市里运来的生活垃圾汇集到这里,当地人们通过分拣—清洗—破碎—融化—造粒这个简单的环节,把废塑料制造成产品,再销往全国各地。2013年以前,周村镇南辛兴村900多户人家,90%以上从事这一行业,每天有几十辆大车将全国各地回收的废旧塑料运进南辛兴村。“村里只要有空地,堆的全是塑料。”村民说。
“人均每月收入几千元,钱就像捡来的一样。”在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百姓从中获得了生计,但污染也随之而来。
高宏涛目睹过当地百姓从垃圾堆中分拣出医疗废物输液管,也亲历过被垃圾围堵、无法通行的往事。2013年以前,南辛兴村的主干道还没有实现硬化,路上堆满了各种废旧塑料垃圾,只有约1/3的道路可供通行,整个村子几乎全淹没在废旧塑料和垃圾之中。
“没有任何污染处理设施,小作坊遍地是,焚烧、融化等环节产生的滚滚浓烟时常笼罩整片天空,废塑料、废胶皮的刺鼻气味令人窒息。”高宏涛说:“当时村里全是飞灰,连鸟都飞走了。”
高宏涛目睹了定州市塑料产业的兴起,也亲历了塑料产业的转变。随着全国生态环境治理水平的提升,这些重污染、分散式的家庭作坊将面临关停取缔。“拆除变压器,逐门逐户封门,拆除所有设备等等,我们能用的方法都用了,甚至发动了上百名党政干部职工到当地一人一户地监督,但最后还是反弹了。”高宏涛说。
“这是环境治理的痛点,也是民生的痛点,不能只堵不疏。”王东群说:“如果一味地关停取缔,靠此为生的百姓将丧失生计;但如果置之不理,任凭环境继续恶化,最终伤害的还是百姓利益。”
为了解决塑料问题,定州市把目光转向了园区规划。从“十一五”到“十三五”规划,包含废塑料加工在内的循环经济发展风起云涌,定州市的治理思路也从“打”到了“帮”。2014年,由定州市政府主导的北方循环经济园区在沙河荒地上开始动工,重点发展橡塑回收加工、塑料成品制造等循环经济产业。
“厂房享受政府补贴,各项手续有园区协助办理,污染处理设施同环保部门联网。” 定州市宏鹏塑胶制品有限公司本是当地家庭作坊,2016年搬到园区来。企业相关负责人介绍:“搬入园区后,企业成本虽然有所提升,但我们腰杆硬了,是一个正规的单位。所以合作多了,营收每年有十余万元。”
整治塑料企业,定州下了大力气。原来的家庭式小作坊逐渐合并,进入循环经济产业园。占地5400亩的园区集整个再生塑料生产和研发产业链于一体,年产再生资源约200万吨。截至目前,园区入驻企业400余家,年产值约150亿元,带动周边近30万人就业。
除了本地企业,也有大量外地企业慕名而来。“这里的土地政策、生产设施和治污设施都很全,以前各种手续都是自己跑,现在园区有服务平台,速度快了,不用瞎跑路。”来自雄安新区的利泽塑胶制品厂负责人说。如今记者来到园区,看到厂房整齐干净,道路纵横通畅,曾经的“散乱污”企业变了模样。
定州地处太行山东麓,华北平原西缘,在承接京津及雄安新区的产业转移上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承接不等于低端,定州在项目引进和产业布局上,正在向着高质量发展迈进。
在定州市生态环境局的监督与帮扶下,2019年园区所有的再生塑料加工企业进行了提升改造,废气处理工艺由原来的喷淋塔一级处理升级为喷淋塔+光氧催化+活性炭三级处理;排气筒、车间门口安装VOC报警装置、环保设备安装分表记电和视频监控,车间地面刷地坪漆。
同时,园区正在和国内多所知名高校联合研发,谋求建立国家级实验室,把再生塑料产业做深做强,服务于未来“无废城市”建设和循环经济发展。
“提升改造后的厂区环境得到了很大的改善,我们也更愿意入驻了。”河北雄诺新型建筑材料有限公司负责人说:“一开始听说这是再生塑料基地,我们有些疑虑。但来参观后,发现园区环境很好,厂房等配套设施完善,很快就决定投资了。”据介绍,这家企业现初步建成一条生产线用于生产轻质墙板,目前投资3000万元,年产量2000万平方米,预计全部建成后产量为现在的10倍以上。
改旧迎新,新一批企业的落地也在为园区注入了活力。环保,是园区建成的出发点,也在为园区未来转型奠定了基础。
“任何项目落地定州,第一个门槛就是环保。”王东群说。在项目引进方面,定州市成立了产业项目领导小组和城乡规划建设管理小组,对所有项目集体把关,不符合环保要求的项目全被拒之门外。一手抓旧行业改造,一手抓新项目落地,北方循环经济示范园区在发展中实现了“换血”。看着家乡翻天覆地的变化,高宏涛感叹:“曾经的再生塑料业像是定州的一块伤疤,未来一定是定州亮眼的名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