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版《北京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已实施8个多月,今年北京市政协十三届四次会议期间,多名委员聚焦垃圾分类建言献策。北京市政协委员王绯玲建议,政府应建立垃圾分类常规性购买服务机制,对物业必要的物资支出、人工成本增加进行补贴,并建立奖励基金,鼓励垃圾分类优秀企业。
季节委员列举了几组数据,使用建筑垃圾制成1.5亿块再生砖可减少取土24万立方米,节约耕地约180亩,同时,又可利用建筑垃圾40多万吨,节约堆放占地约80亩,两项合计节约土地260亩。一共可节约标准煤2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万吨。她建议提高建筑垃圾综合治理水平,可由北京率先建立“城镇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科研大平台,提供技术支撑。
王绯玲委员:建议政府建立垃圾分类常规性购买服务机制
社区是生活垃圾分类的主要源头,据北京市城管委今年1月公布的数据,北京垃圾分类新规实施8个月以来,居民家庭厨余垃圾分出量增长了12.7倍。
“社区垃圾分类成效明显,但仍有一些问题有待解决。”北京市政协委员、怡海集团董事局主席王绯玲今年关注社区生活垃圾分类的物业管理问题。
在社区调研中,王绯玲发现,物业公司成为很多社区事实上的垃圾分类工作主体责任人,但相关权责利的不对等,影响垃圾分类的持续深入开展。
她举例,有些物业公司投入大量人力值守在垃圾桶旁,指导和监督居民垃圾分类,并对错投的垃圾二次分拣。当居民没有认真执行垃圾分类时,给物业人员二次分拣、运输垃圾带来了很大压力和困难。
居委会分配给物业的统一标准桶站和配套分类桶、转运车辆及分类标识,有时达不到实际需求,需由物业重新更换和配置相关物资。
因此,物业垃圾分类投入超出预算经费情况时有发生,而物业费难以补贴垃圾分类工作的运行成本,造成较大负担。
王绯玲建议,政府应肯定物业管理行业承担城市社会公共管理的职能以及具有一定公益性的特点。在此基础上,建议政府建立垃圾分类常规性购买服务机制,对物业必要的物资支出、人工成本增加进行财政补贴,可建立奖励基金,鼓励垃圾分类优秀企业。
庄文静委员:应加强垃圾装运环节精细化管理
从居民社区向末端处理设施的中间转运过程,是整个垃圾分类处理全链条的重要环节。北京市政协委员、中国邮政文史中心办公室主任庄文静发现,为减少对居民生活的影响,有时垃圾转运人员会在夜间对社区的垃圾进行收集、装车、运输。在装车环节,由于光线较暗,垃圾常有掉落在车外的现象,导致垃圾投放箱周围环境脏乱。
对此,她建议加强垃圾装运环节的精细化管理,及时做好垃圾收运的配套清理工作,执法部门加强监督管理,减少社区垃圾桶脏乱现象。
同时,她建议为厨余垃圾投放箱配备大型号、可降解收集容纳袋,减少厨余垃圾汤水流洒。对社区垃圾投放箱的使用情况应定期进行调研和统计,发现问题及时解决。有条件的社区可配备一些可移动垃圾箱,在周末和节假日垃圾有增量时进行动态补充。
在社区开展垃圾分类过程中,为提高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积极性,庄文静建议发挥街道社区的网格管理作用,募集街道和社区志愿者,通过熟人效应,邻里之间相互带动垃圾分类,发挥家庭“小切口”的作用。党政机关、企事业单位公职人员应带头成为垃圾分类的参与者、践行者和推动者,形成示范。
季节委员:建议北京建立“城镇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科研平台
随着城镇化建设推进,作为伴生物的建筑垃圾也在不断增加。北京市政协委员、北京建筑大学教授季节介绍,截至2020年底,我国城镇化率首次超过60%。北京市的城镇化率已达到86.2%,位居全国第二。据不完全统计,我国目前建筑垃圾存量已高达200多亿吨,且每年以35亿吨的速度在快速增长。以北京市为例,2019年拆违整治等城市有机更新产生的建筑垃圾体量高达1.9亿吨。
“建筑垃圾如果得不到合理利用,不仅会污染水体、土壤和大气,破坏自然生态环境,还会影响民众生活,增加城市建设和管理成本,甚至威胁到民众的生命财产安全。”季节说。
建筑垃圾经过再生处理可替代天然材料且能起到节能减排的效果。她列举了几组数据,使用建筑垃圾制成1.5亿块再生砖可减少取土24万立方米,节约耕地约180亩,同时,又可利用建筑垃圾40多万吨,节约堆放占地约80亩,两项合计节约土地260亩。一共可节约标准煤270万吨,减少二氧化碳排放约130万吨。
不过,受法律、法规等管理体系不完善和技术水平的限制,北京乃至全国的建筑垃圾资源化利用率不足40%,远低于欧盟发达国家的90%以及日本的97%,已成为制约城镇高水平治理体系和能力建设的“绊脚石”。
季节认为,未来亟须提高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水平,从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政策保障等多层次、多方位开展建筑垃圾前端-中端-末端全链条的治理工作。
目前,全国尚无城镇固废(建筑垃圾)治理的全链条专门性科研平台。她建议,北京应率先建立“城镇固废处置与资源化利用”科研大平台,填补领域空白。可采用逆向物流、人工智能等多途径方法交叉运用,系统研究建筑工程评价、规划设计、绿色施工、建筑垃圾分类处置、资源化利用、环境评估与控制、监测与精准管控等绿色关键技术,并借助管理政策研究将技术嵌入整个城市治理体系,为北京市乃至全国建筑垃圾处置与资源化利用工作提供技术支撑。
来源:新京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