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2020年12月17日举办的第八届零废弃论坛中,来自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潘永刚先生针对绿色发展背景下,无废城市的建设与新型回收利用体系的构建进行了分析,并总结了垃圾分类后的回收情况。
#分享者简介
潘永刚,中国再生资源回收利用协会副会长兼秘书长,国家“无废城市”建设咨询委员会委员。国家发改委、商务部、工信部等有关部委政策咨询专家。
1绿色发展的要求与再生资源回收体系的建设
绿色发展理念已经成为社会发展的一个主流,包括绿色工厂、绿色园区、绿色城市,而绿色发展是新发展理念的核心,以绿色生产力理论为理论基础,以绿色技术创新与绿色经济体系理论为动力支撑,以绿色发展生活方式转型理论为推进路径,以绿色发展制度体系理论为保障。绿色园区为从生活源产生的废弃物,到企业的加工过程提供绿色支撑,而加工过程当中不能产生新的污染,所以又衍生了绿色工厂以及绿色城市的概念。
实现绿色城市有几个重要途径,今年着重提出的是无废城市的建设:以生活垃圾、建筑垃圾、大宗工业固废、主要农业废弃物、危险废物为重点,实现源头大幅减量、充分资源化利用和安全处置。这和零废弃理念很契合。主要任务可以被概括为以下六部分:
强化顶层设计引领
大宗固废趋零增长
农业废弃物全利用
生活垃圾源头减量和资源化利用
危险废物安全管控
培育产业发展新模式
生活垃圾是其中的重难点。如果严格遵照目前的垃圾分类手册,每年进入回收渠道的量将是一个天文数字,所以要进行科学分类,有价值不等于可利用,应该立足于投入运营成本以及回收的性价比。而危险废物,比如铅酸电池等,以前存在各种各样的非规范的处置。经过努力,新《固废法》降低了管理标准,允许实施制度性的规制,以部分实现再利用。“无废城市”针对再生资源行业提出了两项新要求:(1)针对生产生活各个领域固废制定相应的体系和运营模式,不同的领域固废使用不同的回收模式和责任机制。每个企业都有不同的模式,讲求因地制宜和实事求是。(2)再生资源管理平台要成为必须。部分地方管理部门结合垃圾分类,陆陆续续出台了一系列可回收物的管理办法和指导意见,这也反映了垃圾分类目的是分类后的有序回收和利用。垃圾分类也对再生资源回收利用行业提出了一些新的要求:(1)明确在重点城市先行;(2)建立与再生资源利用相协调的回收体系;(3)完善处理设施。再生资源行业必须兼顾前段分类后的可回收物处置,尤其是低值可回收物。行业属性要从完全市场化向公共服务兼市场化进行过渡。再生资源回收体系建设与促进绿色城市发展的相互促进涉及到四大块:(1)城市绿色发展要求回收体系建设绿色化。回收体系要依据环保、安全和健康的理念进行建设;(2)城市绿色发展促进回收体系可持续运营。绿色发展的城市将为再生资源在内的回收系统提供设施用地和运营保障;(3)城市绿色发展提高回收体系的运营效率。城市绿色发展将推动生活垃圾分类,生活垃圾分类减量是以高效率回收为前提的;(4)完善的回收体系建设保障城市绿色发展。可回收物有妥善的归处可以保证垃圾分类体系的持续运营。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的情况与趋势
2014-2019年,我国的废钢铁、废有色金属、废塑料、废纸等十大再生资源回收率大幅提高至75%左右,其中废有色金属、废钢铁基本可达到100%的回收。全国回收量由2.45亿吨增长到3.45亿吨,回收总值由6447亿元增长到2019年的9200亿元,累计增长42%。
2014-2018年我国十类再生资源回收量
再生资源回收行业发展趋势体现在以下方面:
1城市回收体系变革
随着生活垃圾分类不断深入,城市回收体系正在或即将发生深刻变革。中央提出垃圾分类之后各地企业纷纷介入,包括央企和一些互联网企业。2015年“互联网+再生资源回收”的概念被提出,上海、杭州、哈尔滨等各个地方涌现出各具特色的回收模式,再生资源回收网与生活垃圾清运网互相衔接的雏形已经形成。
2 民生相关领域快速发展
行业内涵更广,拓展到了低值可回收物,同时获得了更多关注,危废利用与处置成为新的增长点。
3 产业融合与产业整合加快
制造企业进入回收领域,利废企业向前段回收延伸,回收企业进入利用处置环节,回收行业内部整合加剧,有利于规范行业发展。
4 借助供应链规范税务监管
销售过程当中无法开具增值税发票,这存在一定的风险,是行业发展的一个难点和痛点。而数据赋能,通过数据平台解决交易真实性的问题,是协会近年来重点推动的工作,目前有一部分得到了当地税务机关的支持,已经处于落地实施阶段。
2再生资源回收利用体系构建的路径和途径
重新构建再生资源的发展路径,可以被概括为六点:
1. 重新定位,革新理念,立足为城市环境和生产生活提供服务。以前行业的第一需求是养家糊口,但是现在在绿色发展的理念之下,尤其结合生活垃圾分类,定位要改;
2. 加强产业链的互联,构建多方协同的回收利用的闭环。从产废到综合利用和无害化处置要形成一个高效闭环,许多管理部门起草了文件却无法落地,这与时机脱节有关。再生资源体系比较理想的运营模式应包含从消费者的投放到可回收物的回收利用、生产加工等完整的循环利用体系;
3. 打造为城市服务的资源循环利用基地,提高园区综合服务能力。这与2018年发改委联合住建部为推动垃圾分类推动的资源循环利用园区呼应;
4. 积极拓展经营品类,选择入门槛高的领域形成竞争优势,包括报废汽车、再生塑料、废矿物油、建筑垃圾等;
5. 构建基于垃圾分类的全程回收体系。比如日本,清运公司将回收物分别运至后端的分捡中心,政府对经费进行规划,而大多数的西方国家都是同一家企业既负责垃圾的储运也负责回收;
6. 加快技术提升与标准体系的建设步伐,两者缺一不可。现阶段工作重心落在了垃圾分类上,然而后面可能更多需要关注回收利用的体系、盈利模式和创新。
来源:零废弃联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