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1年初上海市青浦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再生资源(两网融合运维)项目由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联合体中标,成交价4392万元/年,服务期3年(合同每年一签),项目合同金额达1.32亿元。
中标理由如下: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和上海程胜环保科技有限公司组成的联合体有一定优势,该联合体方案制定较完善,人员安排较充实,设施配置较到位,报价最低,因此,推荐其为《再生资源(两网融合)》项目的中标单位。
据悉,上海市绿化和市容管理局2018年先后印发"《上海市两网融合回收体系建设导则(试行)》的通知"和"《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体系建设行动计划(2018年一2020年)》"。按照文件要求,上海市全市将建立"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点、中转站、集散场等从源头到末端的全过程体系。
上海城投环境(集团)有限公司承担了上海市全市70%以上干、湿生活垃圾和有毒有害垃圾运输处置任务。乘着《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出台的东风,不断践行“垃圾分类新时尚”,努力推进全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两网融合”工作遵循“减量化、资源化、无害化”原则肩负起可回收物的托底收运保障新任务。
自《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正式实施以来,上海城投集团着力构建“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保障体系”,已在环卫行业率先实现了由点状突破到全产业链协同发展的战略布局。拓展前端整合能力,依托覆盖全市的“绿色账户”、公司水上保洁业务的传统优势,“两网融合”从陆域拓展到水域,实现了可回收物水陆联动,收紧了全市可回收物的“一张口”;强化中端管控能力,依托徐浦、虎林两大集装转运基地,健全了生活垃圾分类压缩、分类运输、分类中转全流程;夯实末端托底能力,随着老港再生能源利用中心二期成功验收,实现了垃圾由“填埋”到“焚烧”的历史跨越,老港基地的生物能源再利用中心、再生建材利用中心等资源再利用项目也为城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提供一副“强心剂”。运用互联网技术构建了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为垃圾从小区投放、收集、清运、中转、集装箱运输、末端的老港焚烧和湿垃圾生化处置等,提供了“一站式”的动态在线管理平台。从前端、中端到末端,从陆域到水域,从线下到线上,上海城投以“绣花”功夫助力城市精细化管理,将“垃圾分类新时尚”变为现实。
附:上海市青浦区市容环境卫生管理所再生资源(两网融合运维)项目需求和技术要求
一、服务目标
为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九大精神,全面落实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普遍推行垃圾分类制度的重要讲话精神,按照市政府关于推进垃圾分类和“两网融合”工作的总体部署,结合青浦区两网服务点位、中转站及集散场的运营情况,立足青浦区实际,总结2018、2019、2020三年两网融合推进中的经验,确立“以站控点,多维管控,以信息化建设升级为驱动,落实数据支撑,畅通问题反馈渠道。”的总体思路。加大源头干预,提升两网融合的知晓度及参与度,坚持“源头减量、全程分类”、“应分尽分、应收尽收”、“无害化、减量化、资源化”为整体思路,打造全区再生资源一体化“闭环”运营服务模式,完善全区生活垃圾分类体系。通过宣传活动、指导培训、分类回收、有偿收取、正向激励等方式,提升居民参与垃圾分类的积极性,引导居民低附加值可再生资源的存放和定期回收,提高社区低附加值可再生资源的回收量,实现居民自主自愿的可再生资源回收。为切实做好青浦区两网融合相关工作,有效达成生活垃圾减量化、资源化目标。
二、服务要求
(一)总体要求
规范714个“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服务网点小区回收流程,对可再生资源进行充分的回收利用,规范运营全区8个中转站及1个集散场,促进低价值可回收物的有效收集,更大限度的提高生活垃圾分类减量实效,弥补传统垃圾处理上的不足,建立一套可发展的再生资源全程专项的收、运、处的体系。具体目标如下:
1、培训及宣传
通过全区714个两网融合回收服务网点小区,开展各类再宣传、动员、培训、辅导等工作,制作设计一定数量的宣传物料,如宣传单页、宣传海报、宣传展架等,发放到各街镇,强化居民对低附加值物的了解,促进居民源头分类,提高垃圾分类实效及再生资源利用率,使各街镇相关工作部门、居委、物业等相关人员对“两网融合”项目有进一步的了解,进而“两网融合”工作得到有效开展。培训及活动覆盖点位涉及的街道、镇,全年共计不少于1428次,每次宣传和培训需留存相应的文字记录与图像资料。
2、8个中转站运营
按照市局要求,对2019、2020年各街镇设置的8个中转站点规范运营,标准管理。结合青浦区实际情况,采取街镇共用形式,补贴第三方租赁8个中转站,使中转站具备全区生活源再生资源交投、中转、分拣、打包等复合功能,提高可回收物中转、分拣、运输效率以及居民端可回收物回收价格,从而带动居民参与积极性,并配置相应功能器具,同时对8个中转站的所有设施设备进行专业运维,运维内容包括设施设备保养、定时检查、维修等,保证所有设施设备正常运行;各中转站配置若干专业管理人员,确保规范运营。本项目中的中转站仅针对本区内两网融合服务点可回收物交投、中转、分拣、打包等,不对外经营服务。
3、两网融合集散场运营
按照市局要求,对集散场规范运营,专业管理;要求两网融合集散场有效的运营商品交易、分拣加工、仓储配送和配套服务等,服务全区中转站运送过来的物资,产生废弃物残渣规范处置。同时对集散场的所有设施设备进行专业运维,运维内容包括设施设备保养、定时检查、维修等,保证所有设施设备正常运行;配置若干专业管理人员进行标准管理,确保规范运营。规范再生资源处置末端流向地,保障全品种(包含了各类低附加值可回收物)可再生资源的合法合规末端流向。
4、可回收物“定时定点”投放
着力推行可回收物“定时定点”投放和“定时定点”收运。对全区714个小区各类点位,根据不同类型居住小区和物流实际,做到各小区可回收物日产日清;确定分类投放点设置、投放时间安排、投放规范和收运衔接事宜等。促进可回收物准确分类、单独投放,督促物业企业、居委会等分类投放责任人做好居民定时定点专项投放可回收物的宣传引导及日常监管,对整区238台自助型智能回收箱进行专业运维,运维内容包括定期保养,定时检查,上门维修,信息后台升级维护,需做到售后4小时响应,8小时进场维修。
5、打造专项可回收物物流运输体系
着力打造促进源头“应收尽收”的可回收物专项收运体系,严格落实分类收运制度,将可回收物从传统的垃圾收运体系分离出来。通过固定、流动、电话预约、互联网+等各种回收模式,落实前端回收属地管理,整合无资质的废品回收人员和回收站收编为“正规军”,进行统一培训,标准管理,规范再生资源回收市场运作。建立统一着装、统一规范、统一标识、统一衡器、统一收运车辆的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队伍。在服务期内,对714个小区的所有回收点位至少完成21840次回收工作。
6、两网融合信息化平台运维
运维管理青浦两网融合信息化管理平台,结合“上海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化监管平台”,利用互联网、大数据和云计算等现代信息技术和手段,服务于青浦区两网融合的主管部门,可实现各政府部门的协同监管;对点、站、场的回收量的统计,实时上传至平台,做到对中转站及集散场的资源回收、运输、处置的可视化、可追溯的规范化运行,对两网融合第三方运营企业的有效监管;从而完善青浦区两网融合再生资源回收的监管体系。通过此信息化管理平台搜集各点位、中转站,以及集散场数据信息,第三方运营企业可回收资源的处置和利用情况,系统对处置和利用情况自动进行统计汇总,同时向主管部门上报。所有点、站、场的可回收物,回收情况、回收量都应同时纳入青浦区两网融合信息化平台及上海市生活垃圾全程分类信息平台,数据纳入监管体系。
7、科普基地运营
对已有的科普基地规范运营,组织参观活动,配备专业讲解人员,通过在科普基地内投放相应宣传教育设备(电子显示屏)、再生环保制品、分类课程体验区,做好垃圾分类宣传教育。
8、可回收物量
(1)2021年各街镇可回收物量不得低于上年度各街镇可回收物收运量(详见附件),确保完成年度市级生活垃圾可回收物分类量指标。
(2)2021年各街镇低价值可回收物补贴参照上年度回收总量进行核定,确定补贴范围和补贴量基数,实行定量定品种补贴,基数量超出部分不列补贴范围(具体基数经区相关部门共同研究后下达)。
(二)人员要求
1.专职场站管理人员不少于10人,各街镇专管项目人员不少于 11人,环境专业或生态学专业研究生学历培训师至少 1 名,中转站及集散场工作人员若干。
2.企业需有健全的技术、质量、安全和监测管理制度。
(三)车辆要求
1.企业安排车辆不少于 50 辆小型厢式机动车,满足区域内日产日清的回收需求;
2.机动车辆行驶证必须在有效期内,并提供相关车辆拥有证明材料;
3.配置的物流司机不少于 55名。
(四)其他要求
1.中标单位必须完成甲方在合同期内对可回收物收运量的任务目标,收运量目标需达到128吨/日以上;
2.乙方收购低附加值物必须在青浦区范围内;
3.严格按照甲乙双方约定的流程进行回收服务;
4.中标单位具备上海市的再生资源回收经营备案登记证明;
5.若联合体中标单位中有一方违规,其工作量可以由其余联合体方接管。
来源:再生资源信息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