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脑、手机、电视、空调……这些用旧后抛弃的废物,最终流向何方?
近日调查后发现,S20外环向西的嘉定江桥地区存在着一个以回收、处理电子垃圾为主业的村庄。在这个建华村内,租户们每天从市区运来大批电子废品,然后进行拆解,一切显得井然有序。
根据相关法律规定,电子垃圾的废弃物处理必须由有资质企业进行。但记者从新锦华、伟翔等专业电子垃圾回收公司了解到,目前个人提供“电子废物”的比例近乎于零,而绝大多数“废物”,都流入那些地下作坊。
“游击队”生意红火
“只要你敢收,就有人敢卖”
建华村每天最热闹的时段,是下午。16时后,随着许多电子垃圾被大量面包车捎回(见图),整个村庄家家户户都会响起“叮叮当当”的敲砸声。第二天上午,大批“采购商”就会准时到来,收走分解后材料和零件。
“在这里,什么都能买到。”这是一家住户对记者说的,“金、银、铜、铁、塑料、发动机……只要你敢收,就有人敢卖。”
收金,是这里最常见的一种交易。这当然不是指回收金饰、金条,而是“行话”,意味着在电子元器件中淘出镀金的部分,然后通过种种化学手段,把金子重新“洗”出来。
“要不要,10元钱一个。”一位林姓老板随意丢出一个小“方块”,然后不耐烦地说道,“你运气好,我正好有一车货,包你赚钱。”
定睛一看,这个“方块”正是电脑主板中的处理器芯片,然而能“赚钱”的是芯片内那一圈“黄”。根据指点,这些涂层在经过“洗金”后,可“洗”出黄金。令人惊讶的是,仅这位林老板就能一次性提供超过2000个处理器芯片。而他,不过是建华村内一个普通商户。
同样,手机芯片也是抢手货。在一个作坊门口,几位“收金人”围着户主讨价还价,随后两麻袋满满的芯片被扛上车子。“主要是送到上海周边的二级城市进行加工,别小看这芯片,运气好的话,十几块板子褪下来的金子,就能打一条金项链。”一位“收金人”如此表示。
据记者观察,一部分原住村民除外,村子里几乎家家都做电子垃圾的回收、加工和批发生意。村里多数房子前堆放着大量从给市区及郊区收来的废旧电脑显示器、电脑主机、发动机和电表等。最常见的是全家老小上阵,蹲在地上,拿着榔头或者扳手,敲打或撬开这些电子产品,拆下零部件,按照铜、铁、锌、锡、电线、塑料等分门别类地堆在地上或收入麻袋中。剩余的垃圾,则被遗弃在村子周边。
在村中央,有一条小河,2米宽河面上漂浮着塑料瓶、纸板箱、电脑箱板这些异物,河水已成墨色,散发着让人作呕的臭味。一名村民愤愤地表示,建华村成为电子垃圾市场已有十多年历史,一开始周边地区的小作坊会来建华村“淘宝”,后来影响越来越大,目前村里对电子垃圾的定价,在附近地区有了标杆作用。因为电子垃圾污染,这里的生态已完全被破坏,成为一条“死河”。
“正规军”颇感苦恼
网点少价格低难守“江山”
根据上海市环保局发布的公告,目前本市符合电子废物拆解、利用、处置的单位只有上海新金桥环保有限公司、伟翔环保科技发展(上海)有限公司等8家企业。换句话说,除了这些“正规军”之外,类似建华村这样的地下作坊全都是“游击队”。
但是,“游击队”与“正规军”共享着全上海的电子垃圾回收资源。统计发现,“正规军”们一周回收量仅在10万台左右,一年也不过500万台。而上海每年产生的电子垃圾在10万吨以上,冰箱、洗衣机、电脑等各种电子电器废弃物达800多万台。
为了夺回“半壁江山”,“正规军”曾作出多番努力,但效果却不佳。不少居民认为,除了以旧换新之外,目前“正规军”的回收网点少、价格低是阻碍他们上交热情的主要原因。而企业则觉得,市民的环保热情不高才是重要因素。 |